“中国建筑梦•寻找中国好建筑”科普论坛举行
摘要:4月1日,由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建筑梦•寻找中国好建筑”科普主题活动在上海隆重举行。
2014年4月1日下午,由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建筑梦•寻找中国好建筑”科普主题活动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学会领导,建筑学界知名专家、学者,设计院负责人以及企业界代表等200余位嘉宾参加此次论坛,活动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知识》杂志、JNJ mosaic、广东南亮玻璃科技有限公司,铜陵中冠电缆有限公司,北流市新高盛陶瓷有限公司支持。
“寻找中国好建筑”论坛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齐康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名誉资深会郑时龄先生。国家建筑设计大师、深圳市建筑大学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先生。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顾勇新先生,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先生。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会长,资深专家劳智权先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黄一如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教授。台湾志成建筑公司总经理林燐雄先生。荷兰建筑师、上海MARS建筑事务所首席建筑师何新城先生。广州大学建筑研究院副院长,建筑总工程师王河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 曹晓昕先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窦志先生,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顾志宏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作室主任张明杰先生。四会市伟祺玻璃建材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张晓彪先生,广东南亮玻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铭波先生,铜陵中冠电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宜鹏先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齐康先生
中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先生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建筑梦、寻找中国好建筑”主题很有意义,中国不缺建筑,缺的是好建筑,希望更多的建筑师创造好的作品,让中国的好建筑能够站在世界建筑史的中间,无愧这个时代。
同济大学李振宇教授解读主题,认为“建筑”、“中国的”、“好的”三个关键词要从本质上去认识它。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指出,作为科普论坛,不仅仅在大学可以开展,放在上海放在全国亦可,这对提升对建筑的认识有积极意义。
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顾勇新在论坛致辞中提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建设经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建筑也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建筑师群体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中国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新闻热词。如何以“建筑作为载体”来建设我们的国家,这个命题也可以理解为“当今的中国需要怎样的建筑?”,这是摆在中国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面前的一道题,这也正是我们举办“寻找中国好建筑”活动的重要缘由之一。
本次论坛学术主持人为章明教授,他指出,中国目前的建筑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是缺乏创新,盲目攀比、缺乏合理的建筑评价方案的标准,现在的建筑体制和机制缺乏合理。正如齐康院士所言:第一个是没有经典,第二是崇洋媚外,第三是缺少规划。
以下为演讲嘉宾精彩观点集锦:
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院士:我们走过几段路,解放初学的是欧美,后来学的苏联,我在60年代讲过一句话,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事情,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
今天前面讲了寻找一下好建筑,我们中国有的是好建筑,我们的好建筑像故宫,全世界也就这么一个。天坛也是一个好建筑,还有更多的民居也是好建筑,我们的好建筑本来就是在中国的大地上生长出来的。虽然没有建筑师,但是他们有很大的能量把它盖出来。所以我觉得我们好建筑有,但是我们要传承、转化、创新。
我觉得城市规划也好,一个建筑师不研究城市不是完整的建筑师,一个建筑师不下工地不是好建筑师,一个建筑师不研究技术,不是建筑的建筑师。
深圳市建筑大学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大师:什么样的建筑是好建筑?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位建筑师思考这个问题。我在很多年前做设计的时候,这个建筑怎么才能称之为好?这个问题我们会面临到,旧时的建筑会不会好建筑,有名的建筑是不是好建筑,大的建筑是不是好建筑?等等我们会遇到一系列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那么根据我的经历,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可以说不是这么容易回答的。
我们评价建筑标准角度方面很多,我们先以形式,形式是一个审美。我们从审美来谈,我为什么那形式来说呢?就是我们看得到的信息,80%来影响我们的感受。审美的标准是怎么确定呢?这个一个非常难回答的一个问题。
做好建筑我个人的理解和提倡的理念,我就提倡三种设计,一个是全过程设计理念,一个互动设计理念,一个本源设计理念。我简单的解释一下,全过程我们按照这个建筑的生命,全周期的过程,他精力整个从立项,到最后拆除。而我们现在做常规做事情,我们集中在这一块,建筑设计,对于规划布局,勘察,强调全过程研究和全过程设计是对前后的整个过程的关注。我现在在我们团队做的时候,做建造要关注,对使用要关注,对运营要关注。这个和互动设计也是相同的,如果你前后深延伸都关注的话,才能把传统的设计做好。这个全过程重要。
要做好建筑,成为好建筑,成为中国的好建筑,必须通过全过程设计,互动设计,和本源设计。
上海建筑学会的理事长曹嘉明先生:空间的尺度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城市规划里面,空间的尺度我觉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那些中小城市。其次什么是一个好建筑,我们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要提出我们一个精细化的设计,精细化的设计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一块我们的方向就是一种工业化的建造。好建筑是要满足功能的精细化的设计,不仅是一个要把功能设计好,还要把大的方面控制好,它的细部一定要考虑好。还有高科技产品的应用和建筑一定要结合地域的特点。
建筑这个问题不不是你们建筑范畴的事,这是全民的事。我想大家都一起来关心城市的建设,这样的话这个城市才能真正从权贵的建设走向公民的建筑。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学建筑的以及今后将要成为建筑师的每一个人的责任。
台湾志成建筑公司总经理、互惠科技公司总经理林燐雄先生:谈到一个好的建筑确实从多方面来进行判断的,多方面的纬度,有社会方面,有商业方面的,有美学方面的、生态方面的,技术方面的。
上海MARS建筑师事务所首席建筑师何新城:很多东西人说要综合,把很多东西综合在一起,而其实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看看这个城市规划。就是说就算是这个城市有很多绿色的建筑,这个建筑全是绿色的建筑,但是也不见得这个城市是绿色的城市,因为我们这个城市里面交通如果是非常堵塞的,或者是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它仍然不能算是一个绿色城市。
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副院长王河先生:关于岭南特色建筑演讲,为大家介绍了岭南建筑的形成、发展,特点、以及现状。分享广州亚运村设计中如何运用岭南建筑展现广东的地域文化特色。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在讨论中发言:好的建筑,它一定是地方的,地方的建筑是老百姓盖的房子都是地方的。我觉得对我们建筑师而言,我觉得地方的一定是表达地方质感,有一个关键词是质感。这个品质其实就是质感的问题,质感就是把这个地方的环境和文化用质感表达出来,用建筑的语言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建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 曹晓昕先生在讨论中发言:我们有时候对于建筑最根本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在不断的认识。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作为一名建筑师,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他要永远面对这样的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很多,做建筑学术的角度来讲,慢慢也引出来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所谓的科普主题论坛下,这件事在同济这样一个讲坛里面越显得非常专业。人的情感还是第一位的,寻找中国好建筑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关系,这是我对这个事的理解。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工作室主任张明杰先生在讨论中发言:好建筑它不是一个结果,因为建筑过去了也是建筑,建筑的结果也是建筑,所以我觉得建筑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第一个方面好建筑应该是关注与建筑本身,要考虑一个适合度,还是关注建筑本身创造的规律,包括结构,材料。
第二个方面,好建筑,建筑美学跟艺术美学不一样的,有一些材料的特性。建筑它是因地制宜的,它的精神跟需求功能两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就是本土化的关注,关注我们本身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而不是完全的被结构化的我们跟随国外的潮流,应该是本土化的。如果从造价的角度来讲,好建筑也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不是高造价的那种,设计本身是核心的价值。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顾志宏先生:从青年建筑师的角度理解:第一,就是素,基本的就是素质,打铁还得自身硬,一个好建筑里面这么多的硬伤肯定这不行的,好好把基础功打好。同时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这是第二点,就是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我不希望这种建筑是看不懂的。好建筑能够为大众服务,去引领大众的审美,而不是脱离大众。第三个最最理想的建筑是情感,真诚的情感注入的建筑是最打动人的。
到底什么是好的建筑?好的建筑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个永不休止的过程。找寻的过程仍将继续着。论坛主办方希望通过具有价值引领意义的“寻找”,引发全社会对中国建筑的关注和审视,让大家重新认识建筑,认识我们的城市。领悟到建筑的本质和精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呼唤城市的觉醒。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