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最设计:辛苦而心不苦的设计界战将
摘要:将军是用他的沙场点兵、建功立业,而设计师则希望用他们兢兢业业创作出的设计作品,留下点属于自己的不凡元素。谛柏设计院院长杨世民、设计总监张振兴,这对设计沙场上的老“战友”,共同缔造了一曲属于他们的辛苦而心不苦的战歌。
卧薪尝胆 锻造自我
【新浪家居】:刚才我们也谈到了中国设计目前的发展情况,回归到杭州本土,两位老师怎么看待目前的“杭州设计”?
【杨世民】:我认为目前的杭州设计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首先从文化底蕴上来说,杭州坐落于中国的长三角,“引进来 走出去”,同时具有西湖、西溪湿地、运河以及西冷印社等等得天独厚的文化元素,对于设计师的熏陶,造就杭州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感以及审美感。其次在技术上,中国美院、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加上杭州人本身对于设计的热爱与不断追求,使得杭州设计师专业程度都比较高,技术也是走在中国的前列。
【新浪家居】:了解到杨老师从事设计已13年的时间,张老师也有10年了,现在回顾这十余年,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张振兴】:回顾这10年,从河北到上海再到杭州,我觉得这一步的跨越是非常正确的,从当初的设计助理,到现在的设计总监,称呼上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不同,但却需要十年的时间,这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所谓的“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学会让自己沉淀下来,慢慢积累属于自己的文化,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你才有可能真正够到设计的门槛。设计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索它、完善它,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日趋成熟的那一天。
【杨世民】:做设计就是这样,需要脚踏实地的对各方面进行积累,行内有一句话“先三年,后三年,再三年”,九年有一个提升,九年之后才可能沉淀下来做设计。所以真正成为“师”还是比较难的。客户都喜欢叫我们设计师,其实这是对我们的一种尊重,我们自身看待目前的自己还只是一名设计从业者,还有很多的“三年”需要走。所以这么多年下来,我们才发现做设计真正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并开始提炼一些不同的东西,来表达自己想要的,希望慢慢去完善。
【新浪家居】:谛柏设计院本身是一个合资企业,相信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设计以及施工上都会受到很多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两位老师也是如此。
【张振兴】:确实如此,我们谛柏具有强大的后备团队,包括来自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资深设计师。在一些重点项目中,我们会与这些资深的设计师进行合作,从概念到工艺再到效果这样一体化的流程,其实都是和国际前线接轨的。而且我们项目的一系列系统都是以岗位来定位的,团队合理、明确分工,又团结合作。所以我们的项目不是一个人完成,而是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
【新浪家居】:相信杨老师对这一块应该感触也很深?
【杨世民】:说实话,这个受影响太大了,尤其是一些“大事件”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国内和国际设计师的差别。比如说鸟巢这个项目,其实它的灵感来自于中国陶瓷的龟裂,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和鸟巢真的很像。所以不难见得,许多著名的建筑灵感都来自于生活元素。而目前的我们还差很多,过于形式化是一部分中国设计师的通病,对于人文的关怀以及生活细节的扑捉是需要我们不断领悟和提升的。
【新浪家居】:近十年中国本土设计与外来设计也是进行着不断的碰撞,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人们对于一些外来生活理念、方式的接受程度?
【张振兴】:其实我觉得刚才杨院长谈到一点,无论是大型的公建项目,还是小户型的单身公寓,它最终要呈现的设计效果或者准业主的生活品质的高低不是由投资多少钱决定的,而是需要设计师去引导的。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不要千篇一律,做一个机器人,而是要主动出击,引导业主,为业主创造更具品位的生活。
标签:
热门资讯排行
- 资讯专区
- 图片专区
- 品牌专区